中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是我国农村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农村污染物种类繁多,已成为影响水环境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整个农村生活环境,同时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出台,是我们看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方向和美好前景。要实现这个愿望,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要求就尤外重要。因此,对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权鼎通过中国知网收集并总结了中国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和态势。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2000—2016年处理水量低于1 000 m3·d-1的全国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近150项,经过筛选只有119项同时满足以下2个要求:一是有明确处理水量;二是有具体的污染物去除率数据或有满足的排放标准。采集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案例的年份与工艺数量关系见图1。
从图1可见,工艺案例数量随年份呈波浪式变化,这可能是工艺案例采集的不完全性以及对采集文献案例的条件限制所致,尽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出,2000—2016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文献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控制已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工艺规模分布的调查(图2)表明,57.26%的工艺处理水量≤100 m3·d-1,其次是>100~500 m3·d-1之间(32.47%),而处理水量大于500 m3·d-1的工艺只占7.69%。说明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较分散,水量低。
对农村生活污水119个工程案例进行分类,可分别归入生物处理、生态处理和组合处理这3种技术模式,占比分别为5.88%、14.29%和79.83%。生态处理技术中,人工湿地、氧化塘和土地渗滤工艺占比分别为72.22%、11.11%和16.67%。组合处理技术中,以生物+生态处理组合占比最多,为71.28%,生物+生物和生态+生态处理组合占比分别为19.15%和9.57%。由此可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中组合处理技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生态处理技术,使用最少的是单一的生物处理技术。说明农村生活污水组成成分复杂化,单一的处理工艺出水难以满足国家的排放标准和收纳水体的环保需求,需要多种工艺组合以达到强化系统净化能力的目的。
组合处理技术中生物+生态处理技术模式使用最多,这种模式的前段生物处理主要去除有机物和部分营养物质,后续生态处理进一步脱氮除磷,前段生物处理可以弥补后续生态处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处理效果不稳定等缺点,从而更高效地处理污水,提高出水水质,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相比较于其他2种处理技术,生物和生态组合技术需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经济地理环境条件、地域气候差异以及当地条件、运行管理、污泥产量和实际工程案例等因素,将污染控制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而实现农村区域性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通过文献调研,收集了2000—2016年处理水量低于1 000 m3·d-1的全国各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近150项,经过筛选只有119项同时满足以下2个要求:一是有明确处理水量;二是有具体的污染物去除率数据或有满足的排放标准。采集农村污水处理工艺案例的年份与工艺数量关系见图1。
组合处理技术中生物+生态处理技术模式使用最多,这种模式的前段生物处理主要去除有机物和部分营养物质,后续生态处理进一步脱氮除磷,前段生物处理可以弥补后续生态处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处理效果不稳定等缺点,从而更高效地处理污水,提高出水水质,增强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相比较于其他2种处理技术,生物和生态组合技术需综合考虑农村地区的经济地理环境条件、地域气候差异以及当地条件、运行管理、污泥产量和实际工程案例等因素,将污染控制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而实现农村区域性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文章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