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投入品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所产生的氮、磷、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在降雨和地形的共同驱动下,以地表、地下径流和土壤侵蚀为载体,在土壤中过量累积或进入受纳水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分散性。固定污染源通常具有明确的坐标和排污口,而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散、多样,没有明确的排污口,地理边界和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无法开展有效的监测。二是不确定性。固定源污染物的排放通常具有明确的时间规律,容易确定排放量和组分,而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受自然地理条件、水文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污染物向土壤和受纳水体运移过程中,呈现时间上的随机性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三是滞后性。固定污染源通过管道直排进入环境,能够对环境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农业面源污染受到生物地球化学转化和水文传输过程的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残留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常会在土壤中累积,并缓慢地向外环境释放,对受纳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四是双重性。固定源污染物成分复杂,常含有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往往直接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坏,而农业面源污染物以氮、磷营养物质为主,利用好了对农业生产是一种资源,只有进入受纳水体或在土壤中过量累积,才是污染物。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一是源头防控压力大。相比于工业、城市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起步晚、投入少、历史欠账多,面临着既要还旧账、又不欠新账的双重压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统计数据分散,调查、评估和监测等技术规范尚不健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验收、运维等规范管理工作有待加强。三是环境监测基础薄弱。农田尺度面源污染监测网络虽已建成运行,但流域—区域尺度监测网络尚未形成,无法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四是监管能力亟待提升。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机构还不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欠缺,专业支撑保障能力薄弱,缺乏科学评估及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体系。